中文版
ENGLISH

公司新闻

“感动南京·故事会”讲述科技创新故事——初中毕业女工参与研发4项国家专利

转自——《南京日报》

    讲述凡人善举,传递你我感动。4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联合主办,南京市总工会协办,南京日报全程参与策划的第28期“感动南京·故事会”走进浦口高新区。本期故事会的主人公是三位在岗位上不断学习、科技创新取得成就的劳动者。

    李玉茜是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试制组组长,是公司的研发骨干,参与研发了4项国家专利。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她最初只有初中学历,曾经干过中巴车司机。

    微创是一家专门生产人体非血管支架的医疗器械厂家。2000年公司创办招工,当时刚生下女儿的李玉茜应聘成了编织车间一名女工。

    支架都是用镍钛合金细丝编织而成,公司先按照人体气管或者食管的粗细制作模具,工人用镍钛合金丝交叉在上面绕,合金丝只比头发粗一点,编织时不能断、要牢固还不能打结。“刚开始很多人都不会做,我不服输,利用下班时间练习,终于学会了。”李玉茜说。记者看到,李玉茜双手的拇指、食指指尖都有厚厚的茧。“合金丝把手指戳破是常事,血痂掉了就是一个茧。”

    南京微创总经理冷德嵘回忆,公司成立之初他曾组织过编织支架比赛,“李玉茜一连得了六连冠。”

    她除了编织支架快,还喜欢动脑筋。2005年,一家欧洲医院给公司发来邮件,希望定做“Y”形气管支架。公司把模具做好后,编织工人却犯了难——怎么把合金丝既不剪断又不重叠地绕到“Y”形模具上呢。李玉茜加班一个星期,试验几百次,终于掌握了编织手法,教会其他女工。最终,这种“Y”形气管支架获得国家专利。

    “李玉茜做支架可以按照医生的要求做个性化的改变,比如细一点、转个弯、做出一个角度等,现在很多大医院的专家都和李玉茜热线联系,需要什么样的支架就给她打电话。”南京微创总经理助理刘春俊说。2009年,上海一家医院给李玉茜打电话,一个5岁男童因为食管烫伤急需支架,成人的食管直径20毫米,而男童的食管只有14毫米。李玉茜接到电话,马上加班,仅花了一夜就把支架做好,第二天一早通过快递送到上海,最终男童成功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

    像这样接到医院电话临时加班赶制支架的事经常发生,11年来,李玉茜从未休过完整的春节长假、国庆长假。

    2009年,李玉茜被调到公司研发部,成为试制组的组长。“医疗器械要求安全、可靠。产品开发要经过研究开发、设计试制、验证确认、转移生产4个环节。期间要进行大量的试验,还要根据实验结果不断修改产品,样品试制工作非常重要。李玉茜显然很适合参与试制环节。”冷德嵘说,公司研发部以高学历人才为主,但是他们在制作支架的技法上却不如李玉茜。她进入公司以来,参与研发的4种支架获得了国家专利。

    据介绍,李玉茜进入公司之初,她只是一名月薪千元的普通女工,而如今她已经是年薪20万的技术骨干。

    本期故事会的另一个主角是34岁的杨春泽,他是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白下区营销中心一名员工。他1997年从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工作10多年来,他坚持在工作中做各种革新和发明,目前已拥有10项国家专利,所有专利都已转化为产品,并在全省电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三位故事会主角是南京供电公司远能送变电分公司电缆部主任陈德风。他在供电公司已经工作20多年,在工作中,他先后制造出3项国家专利,公司专门用他的名字成立了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

     本报实习生 陈琳
     本报记者 江瑜
     南京微创公司研发人员李玉茜。 本报记者 王成兵摄